全国人大代表许连红:建议65岁以上集中供养体系 破解农村养老困局
发布时间:2025-03-07 17:35:54来源:
2025 年 3 月 7 日,全国人大代表、吕梁山护工许连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《关于支持高龄特困老人集中入住养老机构的建议》,针对农村分散供养特困老人面临的生存困境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,引发社会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度关注。
调研发现:180 万特困老人的生存困境
许连红历时 14 个月走访 7 省 23 县发现,我国农村 65 岁以上特困老人超 180 万人,其中 78% 患有慢性病却无力就医,63% 每日餐食成本不足 8 元,91% 坦言 "最怕生病时无人知晓"。在陕西榆林,独居老人用麻绳将药瓶系在床头;在湖南怀化,听力障碍老人用粉笔在地上书写需求。分散供养模式下,特困老人的居住环境、医疗保障和情感需求均难以得到有效满足。
政策建议:构建 "三级保障 + 精准监管" 体系
许连红提出 "集中供养 + 资源整合" 的创新路径,建议通过政策引导 65 岁以上特困老人优先入住养老机构,并构建三级保障机制:中央财政承担基础建设,省级配套运营经费,县级设立专项应急基金。针对资金使用 "跑冒滴漏" 问题,建议将补助金直接划拨至养老机构账户,建立 "用途追溯 + 第三方审计" 制度,确保每笔资金精准用于老人照护。
试点地区经验显示,集中供养可使人均照护成本下降 41%,意外发生率降低 68%。山西吕梁通过 "时间银行" 模式,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群体,形成互助养老循环;河南某村开展 "养老院星级评选",使入住率提升 220%,子女探视频次增加 2.7 倍。
破局之道:从 "养儿防老" 到 "社会共养"
针对传统观念阻碍,许连红团队创新推出 "五心工作法":子女签订托付协议要安心,试住体验要顺心,文化娱乐要悦心,医疗保障要放心,身后事务要安心。在高州分界镇,工作人员通过三次入户动员,成功说服行动不便的贵叔入住敬老院。如今,贵叔在配备无障碍设施的房间内享受专业护理,直言 "从未想过晚年能过得这么体面"。
行业响应:多地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径
随着政策推进,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模式。哈尔滨将公办养老机构床位向特困老人倾斜,实行随到随住;阳江通过 "双百" 社工协助搬迁,为老人提供心理疏导和适老化改造;上海则通过 "长护险" 试点,将护理费用纳入社保覆盖。数据显示,2023 年全国新增养老护理员 42 万人,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增长 67%,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 8 分钟。
专家观点:制度创新需兼顾温度与效率
"集中供养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,而是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。"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研究所专家指出,许连红的提案触及养老服务的核心矛盾 —— 既要解决资金使用效率问题,更要尊重老年人的尊严与选择权。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评估机制,确保政策覆盖真正有需要的群体,同时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,让 "老有所养" 迈向 "老有善养"。
这一建议的提出,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障正从 "家庭单元式赡养" 向 "社会共同体养护" 转型。当特困老人在养老机构中获得专业医疗、文娱活动和情感陪伴,不仅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,更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。
(责编: admin1)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